流量增长乏力?私域流量或成跨境电商卖家突围新策略!

流量增长乏力?私域流量或成跨境电商卖家突围新策略!

引言:在过去的2019年,私域流量这个词突然爆火,并成为众多跨境电商大卖开始践行的策略之一,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互联网流量增长乏力,从流量红利时代开始转入存量时代,因此,挖掘老用户的价值就成为大家的共识。

私域流量,即可以多次利用,迭代营销的流量。

在国内私域通常的呈现形式是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在国外可以利用facebook,insgtagram、youtube、Pinterest等建立群组。

事实上,平台红利期已过,以亚马逊为例,虽然平台总流量巨大,一个热门站点单月流量能达到20亿+。但是与前些年相比,卖家想要获取和留存想等价的有效流量,可能需要不断打折,促销,搞活动,做竞价,这是缘于目前平台目前流量相对平稳,而随着更多的卖家进入,平台已经从流量红利时代转入流量存量时代。

而面对这种局面,于卖家而言,建立私域流量,可以保证更好的触达用户,从而增加用户忠诚度和黏度,实现多次转化和反复消费,这种策略在流量存量时代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跨境卖家又该如何建立私域流量?首先需要弄清楚消费者社交属性和消费习惯。

消费者是分散的,社区化的,不再只一种社交方式,不再只一种购物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社区,加入与自己价值观同频的社群,参与热爱的比赛与活动。

喜欢运动美妆分享的人,很有可能会出现在insgtagram、youtube、Pinterest,包括facebook,因为爱晒、喜欢阅读的人,或者游戏类软件类电子类用户,普遍会在一些本领域专业的论坛、博客和问答社区,例如gamasutra.com、Stack Overflow。如果是年轻人,可能更喜欢Snapchat、tiktok。

如中国的微信,在欧美日韩,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两个空气土壤般存在的全民社交应用,比如欧美的facebook、instagram,西班牙的tuenti,韩国的LINE,法国的Adopte un mec等。对于大部分中国卖家而言,最容易的操作,就是先从facebook、instagram等几个欧美全民社交应用入手,基本可以覆盖80%欧美日网民。另外,他们每天都可能会去“搜索”或“问答”,所以google也是个不错的渠道。

目前私域流量的玩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

1、自建流量账号

通常适用于销售端,这种顾客群体较为广泛,适合注重性价比、高频次购物的消费品。通常是一对多。

这个方式非常适合小品牌,品牌建立初期以帮助早期用户理解品牌,实现转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开通账号就疯狂加人,然后迫不及待的放自家产品信息,各种deal或者sale,并且要给自己立一个和产品相关的个人人设,前期需要进行维护培养,例如,你是卖宠物周边的,那人群定位就是养宠物的人,账号人设就可以定位为“有趣有爱的宠物控”,账号内容就可以定位为“有趣、有爱的宠萌日常”。

2、话题引导者

适合有非常明显特征的消费群体的类目/品牌,这个群体具有共性需求且组群意愿高的特点,如“专业性/生活方式”的品类。

更类似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个人IP,打造自己的kol,类似“网红”;如何打造,精心准备行业领域内的“干货”“专业分析”等内容,最好是由对行业了解较深或者比较专业的人来负责输出内容,如果实在没有,那么网络上其实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英文不好也没关系,可以利用翻译软件来完成。

自建IP的一个好处是,获取到的粉丝精准,一旦有了粉丝基础,后期受益无穷,流量边际成本趋向于0。但问题点是时间较长,正常1-3个月能起量,关键是要看你有没有坚持发内容、做活动。

上面列举了很多私域流量的好处,但它也藏着许多隐形的盲点。

建立个人号、做社群……这些事都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不干扰用户的基础上,真正在用户的身边提供服务?私域其实是长期关系的培养。这是一个需要极大「线上情商」的工作,把用户当朋友一样去维护。私域运营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需要懂得平衡,就像品牌和增长之间细微的平衡一样。

如今跨境电商行业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如何利用各种线上社区、平台,来打造自己的流量池,利用好流量池,是跨境电商运营人员需要深度思考的,而且私域流量即便建立起来了,也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了,说到底一个模式玩的人多了,对于用户还是会有很大的干扰。

那么到那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获取新的流量呢?我想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事情。


出海帮 做站外,找小牛
扫一扫, 关注我
跨境电商小E同学
跨信通 回收商标,亚马逊店铺 磐石海外仓 万里牛(置换6个月) 出海帮 做站外,找小牛

官方社群 & 卖家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