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直营的事情在圈内闹得沸沸扬扬,我来结合我外贸生涯的亲身经历说说我的看法。
先抛结论出来:
01
其实阿里的企业文化早就告诉我们了: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大家最好两手的准备。不能过分依赖单一的渠道,线上营销除了平台还有独立站这个重要渠道。
02
我做事情不喜欢去纠结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集中注意力把自己可控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才是最优解,成功概率也最大。
03
与其吐槽平台,不如思考下自己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不断提升自己企业在营销,销售和供应链板块的壁垒,让自己在客户面前做到不可替代才是正事。
一、下面分享一下我开外贸公司的亲身经历:
在做慢慢来之前我开过7年服装贸易公司,这家公司从零起步,没有靠b2b平台,也没有去过展会,只靠独立站体系这一条渠道,一样做到了几千万的年营业额。
在我06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电子商务的忠实拥趸,会push公司去开通阿里巴巴,那个时候平台的运营规则还不是那么复杂,还能handle过来。后来到我08年创业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规则变得复杂起来,要每天上后台刷新和上传产品。
我是那种不喜欢做机械性的、没有意义的工作的人。就果断转型去做独立站+谷歌广告+谷歌主动开发,2010年又开始做领英社交媒体的营销,这几个渠道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客户。
不做平台的另外几个原因是:
1. 平台会引导和鼓励买家群发询盘,作为贸易公司是不具备价格优势的话,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导致利润很低或者无法接到订单。
2. 平台是关键字搜索导向的,这就导致了客户搜索某个关键字的时候是找产品的逻辑,很容易忽略产品背后供应链的细节(比如原材料,工艺,质量监控体系,生产设备等等),其实这就导致工艺细致,用料高端的工厂很难塑造自己的价值,并且很难在价格战中胜出。所以很多业内龙头的工厂都会选择可以更直观的展示工厂综合实力的展会渠道。
3. 不像谷歌的规则更新的逻辑都是为了优化用户的搜索体验,平台的规则更新方向的背后逻辑对于卖家是不确定的,导致为了跟上平台的规则,卖家疲于奔命。我当时评估自身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我们在砸人砸钱方面没办法干到平台的前20%,所以选择做独立站渠道,独立站渠道因为做的人少,基本上你专研进去并且执行了就已经是前20%了。
二、那么独立站体系的优点有哪些呢?
1、通过内容塑造价值。
本质上网站就是一篇内容,具体可以看(独立站是给客户的一封简历)。为了避免陷入单一维度的价格战,我们应该引导潜在客户通过多维度来考虑问题,并且塑造我们企业的价值。
我们可以在独立站上凸显我们的企业规模,先进的设备,合作的大客户案例,精湛的工艺以及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来把客户对我们的评估带入更多纬度,同时塑造了自身的价值。
这样我们在后续谈判上就会更加主动,因为国外客户找供应商本质上不是买产品而是评估供应商各个方面的实力。这个也是国外客户在线下采购的时候的决策逻辑(会去工厂验厂,看细节),我们也应该在线上通过独立站的内容来体现公司多维度的竞争优势。
2、不与平台在销售漏斗的底端竞争,而是在销售漏斗的上面截流。
在销售漏斗的AIDA模型中,底部的流量是最有价值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往往这部分流量会习惯性的去平台,就跟买家想买某个东西后就会打开tb一样。
但是因为平台是关键字搜索导向,所以导致用户很难看出谁好谁不好,另外平台买流量和买排名的机制也会导致卖家大部分的利润花在了营销上。
那么貌似是一个死局,我们如何破解?
因为,在用户的需求明确之前,就是买家不明确我们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内容来激发他的购买需求,或者通过内容来引导客户作出选择。
尤其是我们在销售漏斗的上端的时候,我们需要信息来支撑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就要通过搜索引擎,视频平台等等获取相关的信息来支撑我们的采购决策。
就好像tb的营销费用很高,那么我们可以去做小红书,去做抖音,通过KOL进行种草。(这些内容也是会有积累和沉淀的,这一点点小的区别会在后期造成大不同,我们留在最后面详细讲)这样就可以把潜在客户引导到独立站进行成交。跟平台不在一个维度竞争,通过降维打击避开了竞争白热化的平台。
3、不会被绑架的私域流量
商家在平台上做推广,因为商家只能找他买流量,所以流量的价格基本上是垄断的。
而独立站的流量来源有很多,他们之间是动态平衡的。比如谷歌广告的费用过高了,我们就去投放FaceBook和Ins广告,最近也有国际版的抖音(Tiktok)可以投放广告。这些巨头之间因为都无法完全垄断,所以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只要把广告转化率提升相对容易实现盈利。
另外独立站还可以通过内容营销,以及非常低成本的邮件营销的组合拳给网站引流。
(伟人早就说过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够独立才能成大事。)
来源:慢慢来海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