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对每个卖家发出通知,把现有的按照商品(ASIN)的入库限制调整为了按照仓储类型的补货限制。同时上周陆续有卖家告诉我们,收到亚马逊的通知,相关卖家账户被莫名关店。而根据了解的情况,此次亚马逊封号
亚马逊对每个卖家发出通知,把现有的按照商品(ASIN)的入库限制调整为了按照仓储类型的补货限制。同时上周陆续有卖家告诉我们,收到亚马逊的通知,相关卖家账户被莫名关店。而根据了解的情况,此次亚马逊封号已经波及到数千卖家。
而随着5月的临近大家会发现最近亚马逊广告投放的效果发生了不少变化,2季度亚马逊广告趋势是什么,大家在投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将根据以上3个话题为大家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部分什么原因造成数千卖家店铺莫名被封?
看到周五时不少荟员对全新的入库政策比较疑惑,向我们询问“按仓储类型确定补货限制”的IPI计算方式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在仔细阅读亚马逊的通知说明后,觉得亚马逊的这次调整对于所有卖家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以往针对于每一个ASIN的评估很容易受到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比如:商品被投诉下架、账户审核等,这些不受卖家控制的问题很有可能让一个本来销售的很好的商品失去入仓机会。
新的发货政策大家可以简单理解IPI库存绩效指标从以往的针对于每个商品(ASIN)进行考核,现在放宽为了针对于每个卖家账户进行考核。就像亚马逊在通知里说的“补货限制可让卖家更灵活地分配限制额度”,也就是说大家现在可以自己决定在允许的入库数量下,那些商品库存可以多发,那些可以少发。
但是,大家还需要注意,你的商品入库数量有可能还受到以下4种“仓储类型”的设置,他们是: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看:卖家中心 - 库存 - 库存规划 - 查看在库库存详情 - 绩效
在这个页面底部,有2个很不起眼的展开项大家需要点击展开,它们是:
补货限制
库存容量
“按仓储类型补货新政”的相关计算方法,以及详细说明觉得亚马逊卖家中心已经表述的非常清楚,大家可以点击查看按仓储类型补货新政。
而无论IPI计算方式如何变化,大家需要记住的是几件事情:
1、努力提高售出率
2、迅速降低滞销库存
3、尽快修复不可售库存
在2周前为大家专门做过相关说明,大家可以查看文章中的第二部分“7月前的入库计划与IPI指标”。
第二部分什么原因造成数千卖家店铺莫名被封?
上周有卖家向我们反应,自己的店铺在没有任何预先通知和警告的情况并被关店。
封店通知的内容
从大家反应的情况来看,亚马逊发出的通知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点都是:
违反“亚马逊商业解决方案协议第三条”
账户中所剩的资金将在90天之后才能转出
首先,带大家一起看一下“亚马逊商业解决方案协议第三条”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注意,该条款并没有中文版本,所以,我们把截图放在下方的同时为大家提炼了其中的要点:
该条款主要内容是给了亚马逊有随时对你进行封店的权利
理由#1:你违反了亚马逊的协议,并在收到亚马逊整改通知7天内没有完成整改
理由#2:你的账户存在虚假或者违法行为
理由#3: 你存在侵害其他卖家、客户、亚马逊平台的行为
理由#4: 即使被关店,亚马逊也有权利追究你进行违规行为的责任
相信大家看完后都会一头雾水,因为一方面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家并没有进行违规行为。同时,无论是亚马逊、Facebook还是任何平台的类似霸王条款会让平台在“主观怀疑”相关卖家账户有问题时,单方面取消协议,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收到卖家提供的以上反馈后,也在美国卖家圈询问了其他卖家是否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希望以下收到的反馈能够让大家自查是否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封店前的奇怪迹象
反馈#1: 此轮封号并非针对某个地区的卖家,而是波及到亚马逊各个市场的卖家
反馈#2: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手机验证短信,说有人在试图登陆账户
反馈#3: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邮件,说自己的账户与其他账户关联
反馈#4: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邮件说自己的账户正在更改密码
反馈#5: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邮件通知说自己的账户已按账户持有人的要求进行了注销
反馈#6: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邮件通知说自己在其他市场(如:欧洲)的注册申请已提交
反馈#7: 亚马逊封号前有卖家收到邮件通知说自己在其他市场侵权违规,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卖家并没有在这些市场比如(印度、欧洲)开设账户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还无法确定造成这次大规模封号的具体原因,同时相信大家在提交申请后亚马逊并没有激活账户,而是说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到验证,或者与亚马逊后台信息不符。
注意!两类账户容易出问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次封号的背后似乎存在账户被黑客攻击的情况,而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两点:
试图直接登陆不活跃的卖家账户
试图登陆并获取亚马逊现有卖家账户信息,并用它来注册其他亚马逊市场的卖家账户
如何做好防范
因此,建议能够做好以下两项防范:
务必开启亚马逊卖家中心的二次验证功能(建议手机短信验证登陆)
如果出现以上可疑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在亚马逊卖家中心开启Case,并说明自己的账户有可能出现被黑客攻击的情况,并告知亚马逊自己的产品只在哪个市场(如:美国)销售
申诉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同时,如果大家的确出现了以上被封号的问题,请根据亚马逊在通知中的指引,提供以下内容进行申诉:
说明自己账户的账户Email、开户时间、账户所在市场(如:美国、加拿大)
开户信息:持有人(法人)姓名、公司名、公司地址、公司税务编号、账户收款账户信息、账户信用卡后4位、账户信用卡持有人姓名
附件信息应该包括:法人身份证正反面、公司营业执照正面、收款账户对账单(过去3个月)、信用卡账单(过去1个月)
另外,提供以上信息时应该特别注意:
所有信息需要与亚马逊卖家中心现有信息一致
所有附件需要用彩色文件扫描并上传
由于此类申诉亚马逊一般会由安全部门审核,因此如果大家注册的账户是以下几类,很有可能很难申诉回来:
相信亚马逊作为全球#1的科技公司和电商平台,有着对抗黑客攻击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做好自我保护和账户申诉。(如有问题,可以联系Bamboo)
第三部分亚马逊二季度广告投放趋势
本周三28号早上10:00-11:00,将邀请来自西雅图的亚马逊全球广告投放巨头PacVue为大家针对于今年1季度亚马逊广告数据进行总结,并将对2季度广告投放的趋势进行分析。因为这次分享时间有限, 所以我们在这里先根据PacVue提供给的数据为大家进行一下前期分析,希望大家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更清晰的看到亚马逊广告的投放趋势并有更多收获:
首先,大家需要清楚,现在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开放的广告主要分成3种:
商品广告:对所有卖家开放,主要针对商品关键词,或对手的目标ASIN进行投放
品牌广告:对完成品牌备案的卖家开放,主要包括:品牌推广(品牌旗舰店 + 视频推广)、展示型推广(类似Facebook再营销,主要对站内为浏览过商家或类似商品的客户进行持续曝光)
DSP:仅对少数卖家开放,费用较高。主要针对于亚马逊的视频、FireTV等平台进行曝光推广
由于DSP广告使用的卖家数量不多,因此下面我们将结合PacVue提供的“商品广告”和“品牌广告”相关数据为大家进行解读。
1、点击率(CTR)
从下图可以看到亚马逊平台的“商品广告”和“品牌广告”点击率在今年1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几乎10%,而比去年4季度上升了7%。这说明买家更加活跃,旺季离大家已经越来越近。
2、单次点击付费(CPC)
这里可以看到“产品广告”的单次点击付费明显低于“品牌广告”,而去年2季度两种广告的投入最低,4季度最高。今年一季度CPC比四季度略有下降,虽然PacVue的数据图表没有显示,但是从来看今年二季度的单次点击付费可以预期的是:“商品广告”约$1.2美金”,“品牌广告”约1.00美金。
3、广告收益(ROAS)
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品牌广告”收益为$4.05,“商品广告”大概为$4.5。但从去年数据来看,1-2季度亚马逊“品牌广告”的广告收益明显高于“商品广告”,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应该在二季度运营商品广告的同时,加大对品牌广告的运营力度。
4. 每日预算(Daily Spend)
根据PacVue提供的数据,2021年1季度亚马逊商家在2种广告类型的单日预算都上涨了将近90%。从荟网来看,由于单日预算只是在广告费用完,同时有产出时才增加,因此建议大家在2季度时如果看到广告收益(ROAS)增加,广告成本(ACOS)降低的前提下可以把今年的单日预算定在去年的1倍,相信可以为大家在2季度带来更多订单和利润。
5. 获客成本(CPA, Cost per Acquisition)
所谓获客成本是指大家都放多少广告费,才能够找到一个付费客户。从统计图种我们可以看到,商品广告的获客成本比去年居然有所下降,大约是$6.6美金,而品牌广告的获客成本比以往略有上升,大概为8.3美金。从荟网来看,如果扣除亚马逊的各种费用,比较容易盈利的商品应该是在$20美金左右,而在广告投放时,如果商品单价在$20美金以下,不建议做品牌广告。如果产品单价$20美金以上,建议品牌和商品广告可以同时来做。
6. 转化率(CR, Conversion Rate)
这个主要是计算的有多少客户点击会形成一次转化。从个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广告”转化率在去年3季度之前都大幅领先商品广告,在去年3月份超过商品广告,但是商品广告在今年一季度的转化率又开始迅速提升,并与商品广告接近,大约为17.3%。荟网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给大家的2季度投放建议仍然以商品单价$20美金为界限,$20美金以下的商品建议加大商品广告投放力度,$20美金以上的商品建议两种广告同时投放。
希望以上的相关数据对大家在2季度的广告投放有所帮助。也提醒大家务必记得参加后天(周三)早上10:00-11:00由和PacVue一起举办的“中美对话第三期 - 亚马逊Q1广告数据分析与Q2运营展望与沃尔玛广告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