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绍UGREEN绿联,隶属于深圳市绿联科技有限公司(UGREEN GROUP LTD)。这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主营各类3C配件,涵盖了手机配件、电脑配件、影音配件、车载配
品/牌/介/绍
UGREEN绿联,隶属于深圳市绿联科技有限公司(UGREEN GROUP LTD)。这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主营各类3C配件,涵盖了手机配件、电脑配件、影音配件、车载配件、居家生活配件及工控配件等品类。
2011年,绿联科技在深圳成立,张清森凭借之前自己给厂商代工数据线的业务,瞄准了国内产品质量低廉和国外产品价格高昂之间的空白地带,用一根数据线,打开了绿联的市场。
2014年,UGREEN绿联决定,向海外市场发起冲击。2021年,绿联出口营业额高达15亿。
纵观绿联电子过去的浮浮沉沉,从电商红利的早期受益者到如今高投入做营销买流量,从卖数据线、充电器等数码配件到如今成为年收过亿的专业品牌,绿联是如何做到,在出海业务上也有声有色的呢?绿联是如何在消费电子中杀出一条自己的销路的呢?
一、UGREEN绿联的海外之路
绿联品牌成立于2012年,但实际上公司在2009年就已经成立。
绿联科技是一家典型的由贴牌代工转型的企业,也是一个以单品突击发展起来的企业。
在拥有自己的品牌之前,绿联科技主要业务是外贸OEM代工,做贴牌,以简单的数据线起步。
当初在深圳,这样的数码代工厂数不胜数,竞争激烈。
2014年,UGREEN展开品牌全球化布局,早早就进驻Amazon、 AliExpress、 Lazada、eBay、wish等国际平台。多年的经营,使得UGREEN的品牌美誉度和销量都很不错。
2014年,恰逢当时跨境电商在国内刚刚起势,且亚马逊正在大力招募中国跨境卖家,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的销售路线。
在2014年年底,UGREEN绿联正式与亚马逊合作,创建了第一家海外品牌店铺。
在AliExpress(速卖通)上,绿联的一款PD20W的充电器,反馈也十分不错。评分为4.9,有4千多个评论,及接近1万6千个订单。其官方店铺,更拥有接近160万粉丝,生意十分不错。
二、UGREEN绿联的品牌全球化&社媒布局
据海外消费电子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大约24%的消费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总是或几乎总是”会先参考社交媒体的评价和介绍。对于每周花费 13.5 小时或更多社交时间的“高参与度”类别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对这些网络做出购买决定的依赖度跃升至65%!
所以,在2014年UGREEN绿联展开品牌全球化布局的同时也逐步铺开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社媒布局。
Facebook:UGREEN 绿联在Facebook官方认证的主账号粉丝约87万左右。视频更新频率大概维持在一礼拜一条。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开通不同矩阵号,推广不同产品。
内容:主要发布一些品牌挑战活动、新品发布、产品介绍及开箱视频为主,同时也会偶尔发布一些其它社媒的活动计划,也会制作表情包与有趣视频来与粉丝互动增加粘性。
YouTube:Youtube上@Ugreen Official 粉丝拥有一万多个。标签 #Ugreen 上有3000+视频。
内容:主要是博主的产品测评视频和官方号的产品卖点视频,还有一些自来水科技区KOL + 合作推广KOL的产品评测视频。
TikTok:在一众社媒平台之中,虽然 UGREEN绿联 创建 TikTok 账号最晚,但却是粉丝量最多,运营状况最好的平台。UGREEN绿联的TikTok官方账号上,粉丝数为74万,点赞数也达到230万之多。
内容上:一部分视频内容为标准的新品发布,产品卖点,产品测试视频;除此之外,UGREEN还十分善于发起互动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品牌方发起了#ugreendiychallenge活动,鼓励用户对UGREEN蓝牙耳机外盒进行DIY装饰并标记品牌方,参与者有机会获得iPhone手机等丰厚奖品。
让用户对产品进行DIY设计强化个人风格并分享他们的DIY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产品属性,这种挑战不仅能与老客户重新进行品牌链接,还可以激发新用户对于产品的好奇从而激活新用户,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营销方案之一。
至今,该挑战标签的曝光量已经达到千万。在UGREEN绿联品牌出海的过程,可以看到UGREEN绿联在:
HAIMA/观/品/牌
纵观绿联的发家史,与科沃斯、安克相似,它们都是早期从铺货模式转向品牌的先行者。
然而,它们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定的麻烦中,但每个品牌都会给出属于它们的答案,要想从跨境商家转向品牌出海,都要跨过营销、供应链和产品这三座大山。
随着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电商生态的完善、消费电子及制造业的更新迭代,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UGREEN绿联这样中国的本土品牌走到国际大舞台中央,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以上相关广告素材均采集于公开之信息,仅为研究分析所用,相关版权归原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