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无非是”做图片文案,上架商品,开广告……”“还有吗?”“优化广告,优化链接……”其实这只是表面,那么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运营的本质是”上架适合的产品,获取流量,保障转化率而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无非是”做图片文案,上架商品,开广告……”
“还有吗?”
“优化广告,优化链接……”
其实这只是表面,那么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运营的本质是”上架适合的产品,获取流量,保障转化率而获取订单,进而获得利润”。
以上,每一段其实就是一项运营的本质工作项目。
所以有时候运营需要勤奋——产品上架的时候要计划尽量详实,想尽“狡兔三窟”;产品销量不行的时候,要上下求索,多施决策;有时候运营需要“懒政”——产品正在冉冉上升,店铺销量屡屡破圈哪怕是只是正常的时候,不要乱动乱调,这个时候你就像现在这样来论坛看看表哥的瞎话水水就过一天就行了。
再回到上面的话,“适合的产品”其实就是市场分析做出选品决策,属于产品开发的范畴,但是判断产品是否合适是运营的职责。而”获取流量”、”保障转化率”、“获得利润”则是运营根据现实进行策略调整的运营本质工作。
再进一步,怎么理解?——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进行动态的复盘总结,得出结论,做出有效决策。”
曾有人问我”如果我的产品都很好了,很容易推,那我还要运营干什么呢?”
因为一款产品的运营是需要人的多维度思考做出决策进而推动的,这也就是上述提到的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思考总结是任何工具甚至是AI所不能的。这也是我从来不用所谓”智能调广告”之类的软件的原因。
所以,一个合格的运营一定是善于分析,懂得举一反三的人。
举个例子一:
某产品关键词是A +B,在跑广告的过程中发现A +B+C (C为某种参数)这个词点击量很多,但转化率低。用工具或者单维度思考的运营操作的无非是否定这个词了事。
但实际上,我们把这个放到整个平台上去看,发现当前没有匹配这个参数的产品。那么我们怎么做?——将这个词的广告投给用户退而求其次的参数相近的产品。
而且是给其单独作广告,按已有的数据得到转化率算其竞价(操作的本质是:获取流量/获得利润)。再下一步呢?——开发该参数的产品(操作的本质是:找到适合的产品)。
举个列子二:
某站点上某款产品只有Amazon官方自营,(在我们上架前)没有第三方卖家,我们在该类目上了产品之后出现了以下结果:
从第一批链接上架后半年内,链接陆续被投诉下架不下5次,每次全部链接都是同一天被下,投诉的原因都是“产品安全性问题”(每一次都极尽所能提供各类证明但是都没过)。开始头两次,我们以为确是产品问题,申诉的同时新上链接,结果后面几次仍然是同样情况,我们推测为其实是该官方自营团队不想我们在这个市场去抢它的份额,依据是:1,产品我们在其他站点已经有成熟链接在售,没有收到过安全性投诉的问题;2,如果确实是来自真实用户的安全投诉,不应该出现全部链接(不同店铺不同品牌上的链接)几次都是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理由被下架,而且采用了最难申诉回来的投诉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这款产品海外仓还有货FBA也有货,目前该站点就只有该自营卖家,利润率还不错(广告出单都能盈利),应该怎么办?所以你这时候天天优化链接,优化广告还有用吗?
我计划了两个方案:
一,海外仓配合FBA的方案--游击战:
1,FBA里面的库存全部移出海外仓;
2,用海外仓其他小产品多条链接去准备评论(VINE+测)到达100以上;
3,同时建2条链接(分为在售链接A,和备用链接B),利用海外仓的优势,小批量入仓(按预期一周的量);
4,将AB和2获得评论的链接合到一起,只开售A链接(如果能卖就每周入仓);
5,当A链接又遭遇投诉下降的时候,直接不在费时申诉,库存退回海外仓,上架B链接,同时再新建一条备用链接C;
6,等到B链接又被下架时,又启用C链接同时建备用链接D。如此循环持续(这个思路其实适合某些限制性产品)。
看起来操作是很麻烦,但是这是不得已的操作了,因为海外仓还有有库存。而且广告出单还能盈利。
二,海外仓自发货--游击战:
1,用海外仓其他小产品去准备评论(VINE+测)到达100以上;
2,FBM链接合并1的评论操作。相比方案一的劣势在于,转化率会低,广告出单成本几乎翻倍。
以上。